對設計的炙熱來自無所畏懼的追逐,用執著接續奮斗,用熱血致敬創新,愿向上行走,心中有光。
采訪張彥正值盛夏烈日,她身著整潔利落的灰色西裝走進會議室,干練的短發和清爽的笑容瞬時拂去了漂浮在7月炎熱空氣中的浮躁與煩悶。作為一名主持設計師,張彥在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項目運作經驗,她熟練地掌握了從設計研究、產品設計到設計管理一整套服務流程。“一個好的設計要為客戶、用戶及環境創造價值,用設計創造價值是天怡的企業文化,也是我的設計根本”張彥如是說。
1980年張彥生于石家莊,張父張母都在設計院工作。彼時,全社會正處在城鎮化高速發展的浪潮中,父母所在的設計院也不例外。張彥從小便看著城市的天際線被建筑師的畫筆不斷勾勒與重塑,對建筑與城市的興趣日益濃厚,高考時便毅然選擇建筑專業,進入河北工業大學就讀。
2004年大學畢業后張彥進入中天控股集團,碰到了第一位人生導師——宋靜。“宋總是建筑規劃領域的領軍人物,也是我的職業引路人,是她帶我真正走入建筑設計,使我從一名行業小白迅速成長為職業設計師。跟著宋總做的第一個項目是河北省第三醫院,這一做便是十年。十年間,我們通過整體策劃、逐步規劃、分區實施等階段,把省三院從一個五六十年代僵硬布局的醫院,逐步完善為具備現代化醫療體系的醫療院區。”隨后,張彥又先后參與設計了義烏復元老年康復醫院、衡水殘疾人康復中心等多個醫療康養類項目。
這期間除了建筑設計外,張彥還跟隨宋總做了很多城鄉規劃的工作,中國的未來在鄉村,隨著鄉村振興的大戰略,張彥先后主持和參與了“北戴河連片美麗鄉村規劃和建設”“昌黎北部山區美麗鄉村規劃和建設”“易縣美麗鄉村規劃和建設”“戴河新區美麗鄉村規劃和建設”“天津團泊湖示范小城鎮建設”“天津子牙示范小城鎮建設”等多個項目。她也漸漸學會從更廣域、更宏觀、更多維的視角看待設計,這也督促她在地理學、社會學、經濟學等多學科交融的領域不斷學習和進步。張彥不斷跨越學科界限,將建筑與規劃視作洞悉城鄉的透鏡。
2018年,張彥在公司支持下,作為訪問學者前往清華大學進修,遇到了她的第二位人生導師——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住宅與社區研究所副所長、全國著名康養設計專家周燕珉教授。
“周老師注重建筑細節。在做設計時,她會真正站在使用方的角度思考對方需要什么,如何通過建筑形態與空間營造滿足并契合使用需求,這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。”十多年的設計工作讓張彥逐漸形成了慣性的設計路徑,回到學校重新學習,讓她開始擺脫慣性思維,重新思考如何去創新。“與周老師學習的這段時間,我國健康醫療與養老產業的發展,也更堅定了我深耕醫療康養行業的想法。”
吃苦耐勞,不斷學習是每一位優秀設計師必備的條件。“醫院設計是一種陪伴式設計,它的內部功能復雜、專業性極強,這就要求建筑師必須與甲方工作在一起,生活在一起,才能真正抓準使用需求。”談到醫療建筑設計,張彥介紹說,醫院設計基本分為三級流程;一級流程要跟院領導院共同研究并確定院區的功能性配置;隨后根據科室主任等人的要求對內部進行討論、設計,滿足不同醫護人員的醫療需求;最后再對房間的每一個物品進行確認,進行細節落位,溝通完畢再開始正式繪制圖紙。
陪伴式設計工作強度極高,為了盡快得出成果,張彥和團隊常常是早上匆匆吃口早餐,便開始了與各科室的集中討論,有時候一上午忙的連喝口水、去個衛生間的時間都沒有,下午二點隨便吃一口東西就又進入工作狀態,忙到晚上十一二點是常有的事情,而這樣的工作狀態貫穿了整個設計周期。從晨光熹微到落日余暉,從星辰朗月到黎明初陽,就這樣,在日夜趕工中,張彥度過了數不清的日夜。
時間匆匆在指縫中流淌,張彥也成長為公司領銜康養設計師。提到帶團隊的理念,張彥認為這是對個人魅力的重大考驗。“只有團隊成員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和奮斗目標,并把團隊成員當成家人一樣對待,及時關注團隊成員的思想動態變化,大家才能齊心協力把工作做好。”
如今,張彥在負責公司技術條線的管理工作外,還帶領一個團隊在市場上拼殺,“我們團隊的成員樸實、不畏辛苦,團結而充滿斗志,每一位成員在團隊中都不可或缺,他們憑借各自在不同方向的突出優勢,互相依托、優勢互補,敢于把荊棘踩在腳下,正以澎湃不息的力量,在市場中拼殺出一方天地,創造出更多可能。”
在采訪的最后,張彥還對新材料與新技術提出了自己的觀點,其團隊除了醫療康養外,也重點關注超低能耗建筑,并進行了多方探索實踐。張彥說,“一方面是響應國家政策號召,另一方面這是能夠服務老百姓的好事,我們肯定得去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