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,電視劇《山海情》一炮而紅,在全社會共赴小康的歷史背景下,一段真實發生在西海固的拓荒史詩深刻應景。吊裝移民的西海固人用20年時間將人類無法生存的干沙灘,改造成有著“塞上江南”之稱的“金沙灘”,描繪了一幅奮斗不屈的時代畫卷。
依托政府特派教授幫扶,閩寧村通過搞雙孢菇養殖、肉牛特色養殖、葡萄種植以求發展的橋段如今有了現實的浙江版本——由中天每年出資100萬元的“中天控股集團·浙江農林大學服務鄉村振興行動計劃”于2021年全面鋪開,行動遵循黨的十九大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,圍繞“產業興旺、生態宜居、鄉風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,以學校科技特派員領銜,扎根浙江的“田間地頭”,因地制宜、因勢利導,助力省內鄉村振興事業發展。截至2023年,已累計支出善款300萬元。
精油、浸膏、月餅
新模式、新技術,茉莉花上演變形記
一朵茉莉花,可以衍生出幾種用途?
在浙江農林大學園藝科學學院副院長王華森眼里,小小的茉莉花能千變萬化。
振興鄉村,經濟先行。在金華蘭溪黃店鎮,金華傳統的茉莉花產業正煥發新生。以微耕技術、數字化技術應用為提質增效核心的新型種植模式逐漸成型,更令人稱道的是,在新技術新模式催生下,有著700多年種植歷史的金華茉莉花如今搖身一變,成了茉莉花精油、茉莉花浸膏,甚至中秋節走親訪友拎在手里的月餅!
“黃店鎮有著一定的茉莉花養殖基礎,但思路沒有打開,一直走著老路,我們團隊來了,首先要做的就是擴寬農戶的思路。”
2020年,有著多年基層服務經驗的王華森第一時間著手調研,在了解到黃店鎮金華茉莉花生產模式發展遠落后于市場需求,依舊存在栽培管理粗放、加工方式落后、精深加工滯后、花旅融合欠缺等發展桎梏后,提出了以微型機械替代手工操作的微耕技術、在花茶加工各環節融入數字化控制單元,以及利用窨制后的花渣,提取茉莉浸膏,用于日化、食用天然香精等產業的項目總體方案。
用機械代替人工,采用數字化、精細化管理,金華的茉莉花茶也可以“畝均論英雄”。王華森介紹,通過微耕技術及數字化加工技術的推廣應用,茉莉花生產效率能提高到原來的兩倍以上。
思路擴寬了,一系列發展的金點子呼之欲出。除了提高畝產能力,因為深加工,曾經單一的花茶變成了浸膏、精油、香皂和特色月餅,由深加工帶來的額外利潤為鄉鎮經濟帶來了“意外之喜”。窨制后的花渣經過加工,5公斤可以提取1公斤浸膏,市場售價2000元/公斤,單浸膏便可使每畝茉莉花增加附加值10萬元。
有了產品內核,加上設計與包裝,一個個精美的、高附加值的,代表品質生活的茉莉花衍生品成了如今黃店鎮的代表。下一步,王華森團隊還將著力發揮好茉莉花產業的帶動效應,激發鄉鎮周邊產業協同。
不單向“錢”看
聚焦大鄉村發展,杭州市長作批示
王華森的茉莉花項目瞄準的是通過技術與模式創新,直接拉動鄉鎮經濟增收,而在中天與浙江農林大學的合作中,許多不同維度的項目都被給予了鼓勵,正如黨中央對振興鄉村指示的內核,“產業興旺、生態宜居、鄉風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,齊頭并進。
去年7月-8月,臺州鎮東村迎來了舊貌換新顏,由中天控股集團資助的,來自浙江農林大學園林學院的師生團隊,結合臺州當地“和合”、筑塘等歷史文化,以“田田流水稻花香”為總主題,“水”“稻”“花”“果”為分主題,對六戶農戶進行了庭院景觀改造。同樣,在臨安九龍村,團隊免費為鄉村景區標準建設和鄉村景觀規劃提供設計支持。
“文化藝術振興鄉村,是一條既富‘腦袋’,又富‘口袋’的路子,是與浙江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理念高度契合的。”項目負責人浙江農林大學園林學院黨委副書記徐達介紹,團隊自2007年開始在省內提供免費的鄉村規劃設計服務,去年得到中天資助后,團隊人數和服務時常都得到了提升,項目報告研究還得到了杭州市市長劉忻的批示。
無獨有偶,在德清沿河村,浙江農林大學團隊結合當地竹文化,通過智能化環衛系統、文化產品創意設計、散落民房設計創新、竹木研學創新基地規劃等舉措,在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質的基礎上,更讓坐落在下渚湖國家濕地公園內,受到環保政策制約的沿河村重新找到了發展方向。
此外,還有建德大洋鎮的“智慧農場”,衢江的泥川“零碳村”調研,以龍游為例的浙江鄉村山區拋荒地整治等。面對振興鄉村的大課題,“中天控股集團·浙江農林大學服務鄉村振興行動計劃”團隊各有側重、各有思路,不同項目不同方向,聚焦大振興鄉村概念各自破題。
30余個項目參與申報
科技特派員帶隊,優中取優重實效
一年以來,中天控股集團與浙江農林大學的合作項目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應,在浙江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開端之年,上演了社會力量助力鄉村振興的校企合作典范。
“感謝中天控股集團的資助,讓我們的項目能夠更高質量、更高效地完成。”浙江農林大學學工部部長周曉光表達了對中天的感謝,并介紹,為讓好鋼用在刀刃上,校方出臺了《中天控股集團浙江農林大學服務浙江鄉村振興專項管理辦法》,對項目申報,項目基本條件,項目遴選等細則做出了詳細規范。據了解,申報項目須具備較強的鄉村振興需求、示范推廣價值和學生教育意義,同時,項目實施要有一定基礎,包括鄉村基礎條件,發展意愿,以及實施團隊基礎。項目終評由校長書記牽頭落實。一年下來,共有三十余個項目參與申報,最終脫穎而出八支團隊。
為讓項目順利落地,在項目團隊的設置上,校方可謂用心良苦。在每一個申報的團隊中,都必須由一名省級科技特派員和一名輔導員。像王華森、徐達等院領導級的項目負責人,不僅是浙江省科技廳的資深科技特派員,更在專項領域中有著更深遠的建樹與影響力。
“除了審核專家資歷,我們還要求申報項目團隊中必須有校方認定的貧困生,從以往單純地發助學補助,到如今讓他們通過參與公益項目的實施,在鍛煉中得到補助,意義更加不同。”周曉光補充道,學校里不少定向生(畢業后須到農村基層定向服務的學生)也被吸納到項目實施中,為他們此后服務基層積累了經驗。
振興鄉村是實現“兩個一百年”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。作為“兩山理論”的發祥地和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建設者,浙江的“田間地頭”是全國三農工作的一畝試驗田,意義非凡。作為優秀的社會企業公民,中天支持鄉村振興戰略是順應時代要求,更是貫徹自身“真心、真誠、真實”的公益慈善原則。下一步,“中天控股集團·浙江農林大學服務鄉村振興行動計劃”將更加聚焦制約浙江農村發展的普遍矛盾,力求支持服務更精準、更高效,更具可復制性。